有些人看起來開朗卻突然輕生?怎麼發現是否得憂鬱症?

近年來,隨著心理健康議題越來越受到關注,社會上討論自殺與憂鬱症的情況越來越普遍。不少人表面上看似開朗、積極,卻可能在心底隱藏著深沉的情緒困擾,甚至有些人會在毫無預兆的情況下選擇輕生。我們邀請到台塑生醫i醫健康診所林皇利醫師,為我們說明如何辨識憂鬱症,以及看似開朗卻暗自承受痛苦的「微笑型憂鬱症」(Smiling Depression)的危險信號。


❐ 憂鬱症不等於一時情緒低落

憂鬱症與普通的情緒低落有本質上的區別。很多人會誤以為憂鬱症只是一種短暫的心情不好,但事實上,憂鬱症的診斷需要依據一系列具體的症狀。林醫師指出,當一個人持續感到情緒低落超過兩週,並且對任何事物都失去興趣,甚至生活中的基本功能受到影響,例如工作表現、社交能力、食慾、睡眠等出現異常,這才可能被視為憂鬱症。
「憂鬱的心情可能在短暫的時間內自行緩解,但憂鬱症則不同,」林醫師解釋道。通常,憂鬱症患者的情緒低落不是因為某件事件,而是持續存在且難以改善,並伴隨著身體上的變化,如食慾不振、失眠或過度嗜睡、體力下降等。

❐ 如何判斷自己或他人是否患有憂鬱症?

醫師在診斷憂鬱症時,主要依賴的是症狀學,通過患者的行為變化、情緒狀態,以及這些變化持續的時間來評估。憂鬱症的徵兆往往表現在心理、行為和生理三個層面。林醫師建議,若有以下症狀持續兩週以上,並影響到日常生活,就應該考慮尋求專業幫助:

  1. 持續的情緒低落:大部分時間都感到情緒低沉,無論發生什麼事都無法改善。
  2. 失去興趣:對日常活動失去興趣,無法從過去喜愛的事情中感到快樂。
  3. 食慾與體重變化:食慾顯著減退或增強,體重顯著變化。
  4.  睡眠問題:出現失眠或過度嗜睡的情況。
  5. 體力的變化:疲倦與精力不足,經常感到疲憊不堪,缺乏動力。
  6. 腦力變化:體力的變化可能影響腦力的變化,導致思考變慢、記憶力變差,做事能力明顯地下滑;最常見的症狀是處理事情時,無法作決斷。
  7. 自我否定與無助感:對未來感到絕望,並且對自己的評價極為負面。
  8. 變得異常焦躁:有些人的症狀與自我否定相反,會變得焦躁不安,思維快速變化,容易生氣、脾氣暴躁;這種現象是腦力變化的一種症狀。
  9. 死亡或自殺的念頭:反覆出現與死亡相關的想法,甚至開始考慮自殺行動。

❐ 「微笑型憂鬱症」:隱藏在表面之下的痛苦

「微笑型憂鬱症」(Smiling Depression)是憂鬱症的一種特殊形式,患者雖然外表開朗,但內心可能陷入極大的痛苦。這類患者往往為了不讓周遭人擔心,選擇隱藏真實的情緒,甚至可能透過過度努力的行為來掩蓋內心的不快。然而,這種隱藏情緒的行為非常危險,因為它使得周圍的人難以察覺其情緒狀態的惡化,增加了自殺風險。

林醫師提到:「這些患者可能會在家中表現出真正的情緒狀態,而在外人面前戴上微笑的面具。社會上疏離的人際關係也使他們更難以向他人求助。」因此,我們看到一些新聞中提到的「平時看起來都很正常的人」突然自殺,往往是因為周圍的人未能察覺到他們的內心困境。

❐ 如何及早發現憂鬱症的跡象?

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發現這些潛在的情緒問題呢?林皇利醫師提供了幾個觀察的方向:

  • 情緒的持續低落:如果一個人持續兩週以上心情低落,甚至沒有明顯的原因,也許就是憂鬱症的徵兆。
  • 行為上的改變:比如突然間對生活中的事物失去興趣,或是變得異常暴躁、焦慮。
  • 社交上的疏離:開始避免參加社交活動,或是與朋友、家人的互動明顯減少。
  • 睡眠與飲食的變化:持續的失眠或過度睡眠、食慾異常,這些生理變化也可能是潛在的危險信號。

❐ 應對初期憂鬱症的有效方法

在憂鬱症的早期階段,許多人會尋求不同的方式來自我幫助,這通常包括尋求心理諮商、與朋友聊天、換工作或嘗試改變生活模式等。這些應對方式對於初期憂鬱症狀來說,都是有效的策略。

無論是調整生活習慣、改善睡眠、增加活動量、減輕壓力,還是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,這些方法都有助於減輕輕微的憂鬱症狀。透過這些行動,不僅能找到新的生活平衡,還可能發現過去忽視的問題或盲點,有助於改善整體情緒狀態。

❐ 憂鬱症高風險族群的影響因素

根據公衛學上的統計,憂鬱症的發生機率與年齡、社經地位、工作型態及居住環境等多種因素有密切關聯。研究顯示,年齡增長與憂鬱症的發生率呈正相關,特別是在40至50歲之後,診斷率明顯提高。雖然我們現在常聽到青少年或年輕族群面臨情緒困擾,但憂鬱症的實際診斷率還是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。

除了年齡,社經地位也是一個顯著的影響因子。社會支持系統較弱或經濟條件較差的族群,憂鬱症發生率較高,這可以理解為因為這些族群可利用的社會資源有限。雖然富有的群體看似能避免一些壓力,但他們同樣不豁免於憂鬱症,只是統計上社經地位較低的群體更容易受到影響。

工作和生活型態同樣是重要因素。高壓、輪班、不穩定的工作環境,會增加憂鬱症的風險。例如自由工作者經常面臨收入不穩定的壓力,而這種不確定性會成為情緒負擔。此外,居住環境也可能影響憂鬱症的發生率,研究顯示日照、溫度及空氣污染程度等環境因素都可能與情緒健康有關。

❐ 憂鬱症的多重成因:生物、心理與社會的綜合影響

在解釋一個人為什麼會罹患憂鬱症時,我們不能單純依賴某一個因素來說明,因為憂鬱症的成因通常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。有時候,人們傾向簡化問題,將憂鬱症歸因於單一的情境或事件,例如「因為她的丈夫不體貼,家務和小孩的壓力讓她得了憂鬱症」。然而,事情並不總是如此簡單。對於憂鬱症的探討,我們通常會從三個主要面向來考量:生物學、心理學與社會層面的因素。

首先,生物學因素指的是先天的遺傳和大腦生理結構。每個人生來大腦的結構都不盡相同,因此對於外界刺激、情緒反應的敏感度也各有差異。有人天生對壓力或困境較為敏感,也有人天生傾向負面的思維模式。這些先天的差異會影響一個人未來面對壓力的方式,因此有些人容易罹患憂鬱症。這也是為何憂鬱症有時會被稱作「大腦的疾病」。

其次,心理學因素涉及一個人自小接受的教育、價值觀及人格的形成。童年經歷、成長環境和生活中的重大事件都會形塑個人的心理狀態與行為模式,這些因素在未來可能成為憂鬱症的潛在成因。

最後,社會因素包括個人的社會經濟地位、生活壓力和重大創傷經歷。遭遇到的負面事件、生活中的重大變故或創傷經驗,無論是經濟困難、失業還是家庭糾紛,都可能成為憂鬱症的誘發因素。

因此,憂鬱症的成因應從生物學、心理學及社會層面三個角度綜合考量,而非單純依賴某一個因素來解釋。

❐ 台灣憂鬱症發生率的變化與原因

與全球趨勢相比,根據公衛學的調查,台灣以及亞洲其他地區的憂鬱症發生率一直低於世界其他國家。然而,這並不代表亞洲地區憂鬱症的真實狀況較輕,實際上,這可能是因為許多人傾向於否認憂鬱症的存在。

在亞洲文化中,人們常會將憂鬱症視為個人軟弱或懶惰的表現,對此有負面的社會標籤,因此許多人不願承認自己患有憂鬱症。這種社會歸因的傾向,讓亞洲地區的憂鬱症統計數據相對較低。然而,全球的統計數據顯示,憂鬱症的終身盛行率約為10%,也就是每10個人中就有1個人可能在其一生中患上憂鬱症。即便是像美國、法國這些社會福利發達、環境優越的國家,其憂鬱症的發生率依然很高。

過去,台灣的憂鬱症盛行率僅在2%到5%之間,顯得相對較低。但隨著社會對心理健康的重視逐漸提高,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願意就醫並尋求幫助,這讓台灣的憂鬱症診斷率逐漸上升。

因此,台灣憂鬱症發生率的增長並非因為實際上患病的人數大幅增加,而是由於人們逐漸接受憂鬱症作為一種需要關注和治療的病症,並更願意主動尋求專業的幫助。


本集節目主持人及來賓:Alice、Joanne、來賓Zoe
受訪來賓:台塑生醫i醫健康診所 林皇利 醫師
主題:有些人看起來開朗卻突然輕生?怎麼發現是否得憂鬱症?
本集撥出時間:2024.08.23

【i哩健康收聽資訊】

Firstory

Spotify

★ KKBOX

★ Apple Podcast


林皇利醫師, 身心健康促進專家, 身心症改善(憂鬱症,焦慮症,一般精神疾病), r-TMS治療, 成人精神醫學, 社區精神醫學, 心身醫學, i醫健康診所

身心健康促進專家

台塑生醫i醫健康診所 林皇利 醫師


治療項目:

身心症改善(憂鬱症,焦慮症,一般精神疾病)、r-TMS治療


專長:

成人精神醫學、社區精神醫學、身心醫學


經歷:
林口長庚精神部身心醫學科主任
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住院醫師
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
林口長庚社區精神醫學小組召集人
長庚醫院助教級醫師


更多門診時間及醫師資訊請參考專業團隊

標籤:林皇利, , 憂鬱症, 情緒低落 vs 憂鬱症, 憂鬱症症狀, 憂鬱症診斷, 如何判斷憂鬱症, 憂鬱症徵兆, 微笑型憂鬱症, Smiling Depression, 憂鬱症自我判斷, 憂鬱症風險因素, 憂鬱症治療, 憂鬱症高風險群, 憂鬱症成因, 憂鬱症生物學因素, 憂鬱症心理因素, 憂鬱症社會因素, 憂鬱症預防方法, 台灣憂鬱症發生率, 心理健康重要性, 尋求專業幫助, 心理諮商, 憂鬱症生活調整


相關療程:身心健康促進療程
相關文章:  憂鬱症有前兆嗎?如何觀察是否有憂鬱傾向?憂鬱可以自癒嗎?憂鬱症,大腦感冒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