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親送給大家的養生智慧〜王瑞瑜(台塑生醫董事長)
朋友、同事常常說我很有活力,不論氣色或膚質總是維持得宜,時時精神奕奕,而向我詢問養生之道。這方法就是「樂活」,把工作融入生活,由內而外都感到快樂的健康生活。
從小,父親要求全家人跟著他運動,進而養成每天運動的習慣。
回想小時候每天早上五、六點,父親把我們從床上喚醒,去住家附近的運動場跑步。那時我們年紀小,尤其是冬天,那麼早起來感到很痛苦,雖然不喜歡,但父親認為對的事與有意義的事,就是要從吃苦當中培養出毅力,接受挑戰,去迎向自己原本不喜歡的事情,每天做、每天做,做到最後就喜歡上,甚至愛上運動。
我一直非常感謝有一位嚴格的父親,現在回想起來,這件事不只是在運動,甚至在工作的態度、對自我的要求、對別人的相處等各方面,他深深影響了我。父親總是以身作則,給我們的教育就是對人要有同理心,只要我們能做的,絕不能假手於他人,一切自己來。
也因為我每天運動,體力與精神保持很好狀態。每件事情要做到好,肯定辛苦,但會讓自己有收穫的,就會自然持續下去,也會克服困難;在運動上,我會設法自己創造運動的機會,當其他人等著搭電梯,我一定爬樓梯,隨時找機會運動,養成讓自己不老的習慣。
家族的養生之道,就是每日足量的運動、天然全食物全營養的攝取以及樂活的生活習慣。
新健康大數據資訊,個人化健康處方
父親年事已高之後,有次見其在演講台上說話,看到他站不穩,雙腳顫抖,心裡很不忍;近年來,我們研究老人醫學,知道這是因為「肌少症」,肌肉量不足且無力,逐漸演變成失能前期,所以在預防醫學領域上,一個主要項目標就是「抗老化」,預防「失能」與「失智」,人老而有活的尊嚴。
現醫療科技的發達,不難讓我們透過檢驗,而深入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態,更可以透過進階的檢驗項目( 如精準醫學的基因、蛋白質體與代謝質體等檢測) 結合日常生活習慣,進行健康資訊大數據的綜合評估,用以預測未來可能的疾病趨勢與治療方式的改善。
當然,一個人的健康不一定都需要透過昂貴且最先進的技術輔助才能達成。可以藉由簡單的評估問卷、生活紀錄,結合常見的血液檢驗及運動評估,就足以了解自己身體所缺、並獲得屬於個人的健康管理與健康促進處方!
就如以往我以為多補充維生素E 有助於體內抗氧化。但實際透過血液量測與飲食紀錄,我才得知自己體內的維生素E 已趨近正常範圍的上限,不需要額外補充。而同樣抗氧化的效果可以透過其他食物,不造成身體負擔的方式達成;同時配合吃七分飽,先補充肉類與蛋白,再來是蔬菜纖維,主食最後吃,而且是適量主食即可,避免精緻澱粉類,均衡攝取每日所需營養素,落實在每一餐!而我現在補充的營養,都是醫師與營養師綜合判斷後,由身體系統功能運作狀況,所做的調整,沒有特殊性,但是確實是我所需的。
長久以來,每天我會特地騰出時間來運動,即使出國也帶著跑步鞋,從不間斷。但近幾年,為推廣預防醫學而成立的健康管理團隊,幫我評估與量測後,我的運動習慣有了一些改變!除了每天在跑步機上快走5.2 公里,維持一定的體力(心肺耐力)外,更增加了維護與強化肌力的運動及體適能處方,這是我以往運動內容內所不足的,也是我父親所欠缺的。
除了透過個人化的運動處方維持我的「健康體適能」外,選擇適合我的營養飲食與生活方式,讓自己時時養生,刻刻預防,從不追求流行的營養素偏方及運動方式,整合成一個「系統功能性」的養生方法。
我們每個人體形不同、生活習慣與方式不同,也應該有更適合自己的養生調理與預防疾病的健康處方。
「上醫師治未病」,所以我們要更進一步的以預防疾病發生為優先!
老,不是年齡,而是心態
預防醫學,現在起!
創辦i醫健康診所的初衷
父親送給大家的養生智慧〜王瑞瑜(台塑生醫董事長)
朋友、同事常常說我很有活力,不論氣色或膚質總是維持得宜,時時精神奕奕,而向我詢問養生之道。這方法就是「樂活」,把工作融入生活,由內而外都感到快樂的健康生活。
從小,父親要求全家人跟著他運動,進而養成每天運動的習慣。
回想小時候每天早上五、六點,父親把我們從床上喚醒,去住家附近的運動場跑步。那時我們年紀小,尤其是冬天,那麼早起來感到很痛苦,雖然不喜歡,但父親認為對的事與有意義的事,就是要從吃苦當中培養出毅力,接受挑戰,去迎向自己原本不喜歡的事情,每天做、每天做,做到最後就喜歡上,甚至愛上運動。
我一直非常感謝有一位嚴格的父親,現在回想起來,這件事不只是在運動,甚至在工作的態度、對自我的要求、對別人的相處等各方面,他深深影響了我。父親總是以身作則,給我們的教育就是對人要有同理心,只要我們能做的,絕不能假手於他人,一切自己來。
也因為我每天運動,體力與精神保持很好狀態。每件事情要做到好,肯定辛苦,但會讓自己有收穫的,就會自然持續下去,也會克服困難;在運動上,我會設法自己創造運動的機會,當其他人等著搭電梯,我一定爬樓梯,隨時找機會運動,養成讓自己不老的習慣。
家族的養生之道,就是每日足量的運動、天然全食物全營養的攝取以及樂活的生活習慣。
新健康大數據資訊,個人化健康處方
父親年事已高之後,有次見其在演講台上說話,看到他站不穩,雙腳顫抖,心裡很不忍;近年來,我們研究老人醫學,知道這是因為「肌少症」,肌肉量不足且無力,逐漸演變成失能前期,所以在預防醫學領域上,一個主要項目標就是「抗老化」,預防「失能」與「失智」,人老而有活的尊嚴。
現醫療科技的發達,不難讓我們透過檢驗,而深入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態,更可以透過進階的檢驗項目( 如精準醫學的基因、蛋白質體與代謝質體等檢測) 結合日常生活習慣,進行健康資訊大數據的綜合評估,用以預測未來可能的疾病趨勢與治療方式的改善。
當然,一個人的健康不一定都需要透過昂貴且最先進的技術輔助才能達成。可以藉由簡單的評估問卷、生活紀錄,結合常見的血液檢驗及運動評估,就足以了解自己身體所缺、並獲得屬於個人的健康管理與健康促進處方!
就如以往我以為多補充維生素E 有助於體內抗氧化。但實際透過血液量測與飲食紀錄,我才得知自己體內的維生素E 已趨近正常範圍的上限,不需要額外補充。而同樣抗氧化的效果可以透過其他食物,不造成身體負擔的方式達成;同時配合吃七分飽,先補充肉類與蛋白,再來是蔬菜纖維,主食最後吃,而且是適量主食即可,避免精緻澱粉類,均衡攝取每日所需營養素,落實在每一餐!而我現在補充的營養,都是醫師與營養師綜合判斷後,由身體系統功能運作狀況,所做的調整,沒有特殊性,但是確實是我所需的。
長久以來,每天我會特地騰出時間來運動,即使出國也帶著跑步鞋,從不間斷。但近幾年,為推廣預防醫學而成立的健康管理團隊,幫我評估與量測後,我的運動習慣有了一些改變!除了每天在跑步機上快走5.2 公里,維持一定的體力(心肺耐力)外,更增加了維護與強化肌力的運動及體適能處方,這是我以往運動內容內所不足的,也是我父親所欠缺的。
除了透過個人化的運動處方維持我的「健康體適能」外,選擇適合我的營養飲食與生活方式,讓自己時時養生,刻刻預防,從不追求流行的營養素偏方及運動方式,整合成一個「系統功能性」的養生方法。
我們每個人體形不同、生活習慣與方式不同,也應該有更適合自己的養生調理與預防疾病的健康處方。
「上醫師治未病」,所以我們要更進一步的以預防疾病發生為優先!
老,不是年齡,而是心態
5 年前,我看到一則影片,北歐的長者,70 多歲體態良好、身體健康,居然還能翻跟斗,當時讓我非常震撼。因為在我所接觸長者中,從未見過能那麼靈活、身手矯健的人,使我對老的認知,從此改變。所以,北歐的經驗,真是值得我們參考。
因此「老化」,說的應該不是年齡,而是生理機能與心理的退化。
這十多年來,因創辦人的前瞻與大智慧,讓長庚養生文化村的居民,有了健康生活環境,他們熱衷參與「預防醫學講座」、「新的體適能、營養衛教講座」、「各式社團活動」、「吃的營養」、「動得自如」並分享自己的生活經驗,享受付出與貢獻,活出價值,快活地過每一天。有不少長者在每年、每天的檢測與量測,沒有任何一項檢驗數值異常:1.) 沒有糖尿病、2.) 血脂肪正常、3.) 肌肉量足夠,更難得的是他們找到了健康老化、活躍老化的
經驗。到目前,平均的健康年齡是86 歲,每年的醫療支出僅是同年齡的10%。他們樂於參與我們的健康管理團隊設計的健康促進方式,事實上,只要夠努力的持之以恆,我們也能跟北歐居民
一樣,有一天70 歲還能翻跟斗。
[ 年齡大不等於老、我們需要的是更加了解自己!]
保持一個健康又年輕身體不是不可能。首先,要知道適合自己的健康處方,其次,要去執行,再而,要落實。
我的理念很簡單: 了解自己的身體與健康狀態、給予身體真正所需要的!
預防醫學,現在起!
我的預防醫學概念基礎,源自我父親。
約莫在1980 〜1990 年代,台灣正在研擬全民健康保險,我記得那時政府從美國哈佛大學聘請蕭慶倫教授回台灣,幫忙做研究以及研擬全民健康保險法。當時我父親已經創辦長庚醫院了,他認為,有全民健康保險甚至制定成法固然是個德政,對百姓有幫助,可是到最後恐怕會淪為浪費資源的一個法。
他對政府提出一個構想,就是能不能把健保民營化?不論是台塑企業或長庚醫院承辦都沒關係,只要社會大眾每人每月繳一筆錢,好比1,000 元,由承辦的醫院負責照顧你,生病了就幫忙看病,如果沒有生病,醫院得提出一些作法讓你能保持健康,承辦醫院必須幫忙照顧起全台灣兩千三百萬人的健康,全台灣不論哪家醫院或健檢中心都可以加入照顧的行列。
但這份提案當時並沒有被政府接受,然父親的預言,對應到未來醫療政策的改變,現在也已成形。
台灣自1995 年正式開辦全民健保以來,至今23 年,年年都在增加預算,健保費用每年以5 〜6%的成長率不斷升高。2018 年,全民健康保險醫療費用總金額高達6,853 億,2019 年健保支出則將至7,139 億,這還不包括自費自付的部分。2020 年健保將瀕臨破產,只好持續墊高民眾個人的健保費用,例如加收部份負擔、健保補充費。如果我們有能力支付當然無所謂,我們願意配合政府政策,但,為什麼要如此浪費醫療資源呢?長久下去,無異拖垮國家財政,這是我們最不願意看到的。
錢應該花在維持健康、預防疾病上,醫療資源該留給需要的人。
根據健保署統計,國人一年平均看診13 次,光2015 年就有4 萬7 千位民眾看診次數超過90 次,花費健保39 億元,而歐美先進國家民眾一年看診平均僅2 〜3 次;國人臥病在床平均7.3 年,而北歐地區民眾更設立目標,希望達到從失能到過世,降低至僅有兩星期臥床。原因是北歐國家政府花錢鼓勵民眾運動與健康管理,協助長者鍛鍊體適能。
這些數字讓我深深覺得,「預防醫學」真的很重要。
我們正面臨著「慢性病」、「超高齡社會」的衝擊,醫療支出的趨勢,已是把80% 的健保費用,用於「慢性病」的治療上,也就是長期服藥至臨終;造成健保沉重負擔的多項慢性疾病,多數也是可以從大家未留意的飲食與生活習慣達到預防的效果。從預防做起,不要讓小毛病變成症狀,最後演變成疾病,甚至需要仰賴醫療機構診治、吃藥、住院等等,身心俱疲。如果民眾只因為健保很方便,看病拿藥很便利,其實,拿藥只是抑制病情惡化,而非恢復健康;不去養生、預防疾病與保持自己的健康,終會變成有病而四處求醫,往往將累倒自己也拖垮全家人。
2026 年,青壯年與老人扶養比為3.2:1,2061 年後將成為1.2:1,
到時恐怕會變成再也無人力與能力來照顧「身體衰老」的人。
創辦i醫健康診所的初衷
每個人都需要有意識地管理自己的健康,管理要生活化、習慣化,讓自己保持健康了,才有餘力照顧他人,也才不會成為別人的負擔。
我每年都會去做健康檢查,每次檢查完後我會逐一審視報告,假如膽固醇偏高,是哪一類膽固醇偏高?造成的原因?是不是有人可以幫我?在旁邊告訴我該怎麼做?是應該調整運動型態呢?還是飲食方面要特別留意?該特別補充哪類營養做均衡…等等。我希望能知道完整而具體的做法,讓下次的健檢報告各項數值都正常。
這是我創辦「i 醫健康管理中心」與「i 醫健康診所」的初衷,透過一個結合醫、研、科技為背景的健康管理服務團隊,就好像有個可以信任的團隊,隨時陪著你,在你的身邊幫助你,在後面協助你、提醒你、關心你,並透過數據的統計、歸納、演算,來協助每一個人都能從亞健康回到擁有健康的個體。健康真的需要用心去管理、去維持;如果自己無法管理,就找專業人員來協助。
努力推廣預防醫學,也是國際醫學界的發展趨勢,從預防的觀點來看,甚至應該從小就開始扎根,培養孩子們健康的生活習慣。
我有一對雙胞胎女兒,22 歲,她們長年在國外獨立生活。在還沒唸大學之前,她們就開始自發性不吃油炸食物、不喝可樂、多喝水、每天運動,還去練肌力,做多樣性體適能訓練,對如何維持健康很有概念。這些都不是我要求的,我沒有特別去教導女兒,也許是她們從小看著我這樣做,耳濡目染的結果。看著她們自動自發去做這些事情,很嚴謹與認真的對待自己身體,我感到欣慰。
我的一個健康願望,就是如果能讓每個人自小就培養正確的生活方式,力行運動,懂得如何用最簡單、有效的方式養生,健康地長大,成年之後,再繼續下一代,如此代代傳承下去,台灣社會將變得愈來愈健康,不再需要使用過多的醫療資源,不必擔心讓政府財政有負擔,就可把更多社會資源做更有效的運用。
我用我的親身體驗與實例,希望大家亦能感同身受,一起推動「預防醫學」,起步很難,但是這是對的事,就不該怕難。
預防醫學,現在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