憂鬱症是會痊癒的嗎?身邊有憂鬱症患者該怎麼辦?
認識自己、避免不必要的壓力源,透過調整環境和心理狀態來減少壓力,並保持規律生活,是預防憂鬱的重要步驟。我們給予耐心的支持與陪伴,避免成為豬隊友。今天邀請到台塑生醫i醫健康診所林皇利醫師,教我們如何避免成為豬隊友,如何給予憂鬱症患者真正需要的關懷。
❐ 憂鬱症的治療:從輕微症狀到積極介入
在治療憂鬱症時,根據病情的不同,治療的策略也有所差異。一般來說,憂鬱症可以分為輕微、中度以及重度,治療的介入方式隨之不同。
對於輕微程度的憂鬱症,並不一定需要立刻進行藥物治療。這時候可以先從生活方式的調整入手。首先,減輕生活中的壓力是關鍵,檢視自己的生活作息是否需要改善,例如飲食、睡眠、工作安排等方面。透過改變不健康的行為模式,有助於緩解憂鬱的症狀。此外,排除生活環境中可能增加壓力的因素,並尋求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,也能提供有效的支持。對於不確定該如何改變的人,專業的心理師或諮商師可以幫助他們辨識盲點,提供專業的建議和支持。
對於中度或以上的憂鬱症,則需要更積極的治療。當病情達到中度或重度時,患者可能會出現生理上的問題,甚至在工作、人際關係上出現障礙,或是產生自殺念頭。此時,僅依賴生活調整和心理支持可能不足以改善病情,藥物治療便成為重要的選項。
藥物治療,尤其是抗憂鬱藥物,已在近20年內有了顯著進展。現代的藥物治療相較於過去,副作用明顯減少,且不會導致患者如行屍走肉般的狀態,或產生成癮問題。藥物能夠有效緩解憂鬱症的症狀,並對患者的整體健康產生正向影響。
除了藥物治療,還有一些非藥物的治療方式,例如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(rTMS)。這是一種非侵入式的治療方式,透過磁刺激來幫助恢復大腦中與情緒調控相關腦區的功能,從而緩解憂鬱症狀。對於那些對藥物副作用有所顧慮的人,重複經顱磁刺激術提供了另一個選擇。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是在清醒狀態下進行的,副作用少且操作相對安全,患者在治療後可以立即恢復正常生活。
總的來說,憂鬱症的治療可以根據患者病情的輕重程度,採取不同的方式。對於輕微症狀,生活方式的調整與心理支持是主要的治療手段;而對於較為嚴重的患者,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結合,能夠有效改善病情並促進患者的康復。
❐ 憂鬱症治療的腦部診斷與重複經顱磁刺激 (rTMS) 的應用
在醫學研究的階段,科學家們透過腦部影像學技術來觀察大腦功能,特別是針對憂鬱症相關的腦區。例如,某些腦區的活性會變得較弱,從影像中顯現為較暗的區域。透過藥物治療或其他方法進行治療後,這些腦區的功能會逐漸恢復,隨之顯現為影像中較亮的區塊。然而,這種技術目前仍主要運用在研究領域,臨床上尚未普及。
由於每個人的憂鬱症涉及的腦區可能不同,現階段在臨床中,並不會為每位患者安排影像學診斷來決定治療方向。將來或許會朝這個方向發展,但目前的治療仍依靠醫師的臨床經驗與患者的病情來決定。
關於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 (rTMS),這是一種非侵入性的治療方法,用來刺激大腦特定區域,幫助改善憂鬱症狀。雖然rTMS並非對所有患者都有效,但有約60%的患者在經過20次左右的治療後能夠看到顯著的改善。這項治療通常適用於那些對藥物治療效果不佳,或是希望減少藥物使用量的患者。此外,對於有些無法接受藥物治療的人,也會推薦使用rTMS。
值得注意的是,rTMS屬於自費療程,且並非立即見效,需要經過多次治療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。因此,儘管rTMS是一種新穎且有效的治療方式,對大多數憂鬱症患者來說,藥物治療仍然是有效且首選的方案。不過,對於某些病情較嚴重,甚至有自殺風險的患者,住院治療可能成為必要的選擇,而在這種情況下,醫師可能會根據患者的需求,合併藥物治療與rTMS,以達到更好的效果。
❐ 憂鬱症患者自我照護的重要性
在憂鬱症的治療過程中,除了醫療上的幫助,患者如何幫助自己是非常重要的一環。許多憂鬱症患者即便知道自己需要幫助,但在憂鬱的狀態下,常常會感到無力或不知所措。他們可能每天只想躺在床上,不願意活動或與他人互動,甚至對未來失去希望。因此,無論外界如何鼓勵、加油,患者仍然可能無法馬上振作起來,這讓他們的情緒更加低落。
在面對這種情況時,患者最重要的就是採取正確的治療方式。即使感覺無力,仍然要堅持進行治療,無論是藥物治療還是其他輔助療法。家人或朋友有時可能會因誤解而輕視患者的病情,認為他們沒有那麼嚴重,這樣的反應可能加重患者的痛苦。因此,對於憂鬱症患者來說,認清自己的狀況並尊重治療過程是至關重要的。他們應該專注於自我照護,而不是過度在意外界的評論,因為只有自己能真正體會到憂鬱症帶來的困擾。
此外,醫師常鼓勵憂鬱症患者要學會自我理解,即使他人無法完全了解自己的處境,也應該採取對自己最有益的方式來照顧身心健康。這樣的自我照護不僅是康復的關鍵,也能讓患者逐漸走出憂鬱的陰霾。
❐ 親友的影響與自我中心者的憂鬱風險
親友的態度對憂鬱症患者的康復過程有重大影響。有時,親友的誤解或過於輕視患者的病情,可能導致患者的症狀持續甚至惡化。反過來說,是否那些較自我中心、不在乎別人意見的人較少會患上憂鬱症呢?事實並非如此。即便表面上看來不在乎他人,但長時間下來,這種對外界的隔絕與疏離感仍可能導致內心的不快樂。
自我中心的人或許在短時間內看似不受外界影響,但他們內心仍可能會受到周遭評價的影響,尤其在面對低潮時,這些壓力會積累,最終引發憂鬱情緒。因此,即便一個人看似不在意他人的看法,長期下來,內心的壓力仍可能引發情緒問題。
這就像背負一個看不見的背包,雖然你可能不注意周圍的事物,但壓力仍不斷積累,最終當感到背包過重時,就難以承受。
❐ 如何正確幫助憂鬱症患者:避免「豬隊友」行為
憂鬱症患者在面對家人或朋友的支持時,常常會聽到「加油」等安慰語,但這類話語對於他們來說,反而可能無法產生積極的作用。那麼,家人與朋友應該如何正確幫助憂鬱症患者呢?醫師強調,陪伴者不一定要提供具體的幫助,但最重要的是不要成為「豬隊友」。
「豬隊友」行為指的是在患者傾訴時,沒有提供有效的支持,甚至可能加重其情緒負擔。當患者想要傾訴時,陪伴者應該專注聆聽,不應輕視或忽略對方的感受。即便是同樣的話題,反覆聽到數次,陪伴者也應保持耐心,並以主動式傾聽的方式來回應。這不僅僅是點頭附和,而是深入了解對方的處境,例如詢問具體情況,表達真誠的關注。這樣的回應會讓患者感到被理解與尊重。
相反地,一些不當的回應,如強行要求患者「想開一點」、「別抱怨」或批判其情緒,只會讓患者感到更孤立和無助。家人和朋友應避免批評患者的感受或輕視其病情,因為憂鬱症並非簡單的「情緒不好」,而是一種需要長期支持與耐心的疾病。
當陪伴者感到疲憊或無力時,應學會調整自己的狀態,保持穩定的心理狀況,這樣才能長期支持患者。憂鬱症患者需要的不僅是短期的幫助,而是持續的扶持,直到他們能夠慢慢恢復自我力量。
❐ 如何分辨憂鬱症與單純抱怨:親友的支持與應對
在面對憂鬱症患者時,親友常常會疑惑,這個人是真的處於憂鬱狀態,還是只是愛抱怨呢?這是一個許多陪伴者常遇到的問題。無論患者是真的憂鬱還是表現出負面情緒,親友不應該急於「棒喝」或批評,這樣往往會使情況惡化,甚至破壞雙方的關係。即便是出於善意的指責或希望「喚醒」對方,結果往往適得其反,只會讓患者感到更加孤立。
作為親友,最重要的並不是分辨患者是否真的處於憂鬱狀態,而是提供支持與陪伴。即使患者有時顯得疲乏無力、無法積極面對生活,我們要做的就是耐心扶持,幫助他們在適當的時機重新站起來。無論情況如何,我們的目標應該是幫助患者逐漸重拾力量,而非過度苛責或懷疑他們的情感真實性。
同時,陪伴憂鬱症患者的親友也需要尋求自己的支持系統。長期照顧憂鬱症患者對心理壓力巨大,因此不應該單打獨鬥。可以尋求專業團體或其他親友的協助,分擔照顧的負擔,這樣才能維持自己的狀態,從而更好地幫助患者。
此外,預防憂鬱症也涉及生理、心理和環境因素。雖然生理因素無法完全控制,但可以通過調整生活環境和心理狀態來減少壓力源,避免陷入高度壓力的環境,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,並根據個人特質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。了解自己、避免不必要的壓力,這樣才能有效預防憂鬱症的發生。
本集節目主持人及來賓:Alice、Joanne、來賓Zoe
受訪來賓:台塑生醫i醫健康診所 林皇利 醫師
主題:憂鬱症是會痊癒的嗎?身邊有憂鬱症患者該怎麼辦?
本集撥出時間:2024.09.06
【i哩健康收聽資訊】
★ Firstory
★ Spotify
★ KKBOX
身心健康促進專家
台塑生醫i醫健康診所 林皇利 醫師
治療項目:
身心症改善(憂鬱症,焦慮症,一般精神疾病)、r-TMS治療
專長:
成人精神醫學、社區精神醫學、身心醫學
經歷:
林口長庚精神部身心醫學科主任
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住院醫師
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
林口長庚社區精神醫學小組召集人
長庚醫院助教級醫師